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工风采 > 模范人物 > 正文

郑晓屏:她实现了心中的支教梦

时间:13-10-31 16:03:14 来源: 作者:

郑晓屏,女,1955年生,退休前系《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2012年8月,她报名志愿支教新疆吉木乃县直小学,目前,她是吉木乃县年龄最大的支教志愿者。

郑晓屏:她实现了心中的支教梦

2013年9月初,已退休的我校女教师郑晓屏又站在了祖国的边陲之地——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小学的讲台上,为她深爱着的43个孩子讲授语文课。

退休之前,郑老师一直过着令人艳羡的幸福生活。丈夫在武汉一家药业公司当“高管”,女儿在美国学成后定居。平时有空弹弹钢琴,练练瑜伽,上上网,与朋友聊聊天,和丈夫自驾旅游,生活闲适而自在。但这一切,因为一个决定而彻底改变。

2011年春节,郑老师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专题片《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新疆塔县皮里村教育资源极其匮乏,孩子们上学的艰难情景触动了她。专题片结束时,一行字出现在屏幕上,大意是:只要你愿意,不论年龄,不论职业,欢迎你来支教!无年龄限制的支教呼吁让她心动了,她当即决定:我要去支教。她立即与塔县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表示只要能够去支教,不要一分钱。然而,当她与家人商量时遭到了大家强烈的反对。塔县位于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家人担心她那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了。丈夫和女儿都说,“要支教也可以,找个近一点的地方,毕竟年纪大了”,连曾和她都有过支教想法的好朋友们也表示反对。但她态度坚决,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丈夫帮助联系了海拔较低的祖国西大门——吉木乃县。那天,接到吉木乃县教育局王书记的支教通知后,郑老师非常高兴。

2012年8月11日,退休的郑老师在丈夫的陪伴下来到吉木乃县。

刚开始郑老师根本没有想过要呆多长时间这个问题,但是,当她到了吉木乃县后,周围的人频频向她提出这个问题。据介绍,吉木乃县教师数量匮乏,每年都有几十人来吉木乃支教,但很少能够长时间留在当地任教,给当地教育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郑老师初到县教育局报到,局领导就问她,你能够在这里呆多久。她选择了沉默,是因为当时自己心里还没谱。到支教的学校后,校领导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她依然选择了沉默。当郑老师任课班的同事对她说的第一句话也是这个问题时,她终于开口了:“希望能将孩子们带到毕业!”开学几天后,就有家长找到她说,“如果你也是教几天就走,就不要教我的孩子”。郑老师当场就给家长们做出承诺:“第一,只要我身体许可,就会坚持下去;第二,只要教学不拖后腿,我保证将孩子们带到毕业;第三,只要情况允许,我将支教到70岁。”

然而,生活的困难才刚刚开始。走过布满灰尘的楼梯,经过一个流淌着脏水的厕所,在堆满杂物的走廊尽头,就是郑老师居住的宿舍。凌乱的空间被四张床铺填满,半幅窗帘掩住破了玻璃的窗户。郑老师住在下铺,没有衣柜,衣服只能叠放在床上。她清理了一张桌子,摆上笔记本电脑,每晚就着昏黄的电灯备课,每天走很远的路去食堂吃饭。想起在武汉宽敞的三居室里弹钢琴和晨起做瑜伽的日子,郑老师感觉“好像那是很遥远的生活。”

即使在来新疆之前,郑老师早就做足了吃苦的思想准备,可刚住下没几天,她就哭了一次。

一天晚上,她独自住在学校宿舍里,屋外狂风大作,屋顶好像要被掀翻了,在城市生活的她从没见过那么大的风,后来她才知道,吉木乃县是有名的风口。她紧张得一晚上没睡好觉,第一次觉得自己支教行为有点冲动。

第二天一早,她就给丈夫打电话倾诉,一听到丈夫的声音,她就忍不住掉眼泪。丈夫劝她“实在不行就回家”,可她哭过之后冷静下来,还是决定留下来。

相比生活中的困难,教学中的棘手事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2012年9月3日,郑老师上第一堂语文课。

班上43个孩子,25个是哈萨克族、14个汉族、2个回族、2个维族,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名字很长,很难念。光两个“阿依迪拜尔”、“阿加哈斯别克”就让她头疼不已。第一次点名时,点到一位名叫“叶拉娜”的学生时,由于受南方口音的影响,郑老师“拉”、“娜”不分,当时孩子就很不高兴,较真地跟她纠正,说别把名字念错了。

郑老师当时负责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的语文。由于语文老师换得太多,孩子们的基础知识很薄弱,学习习惯也较差。从未教过小学的郑晓屏还保留着大学讲课的习惯,语速过快,重复少,板书少,口述过多,趣味性不够,很难调动孩子们的想像力。郑老师暗暗下了决心:面对小学的语文课,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第二周开始,只要有空,郑老师就去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还让丈夫寄来成套的教案资料,连和女儿打越洋电话时,也在探讨怎么上课才能让孩子们喜欢。

班里有个叫巴仁的孩子从不交作业,郑老师想办法用电脑进入巴仁的QQ空间,在一张照片下留言:“你好酷!如果你能把作业都完成,就更酷了!”没等多久,巴仁回复:“老师,我会的。”从那以后,巴仁开始交作业了,还写了一篇500多字的作文。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一个叫莎塔娜提的女生说,上郑老师的语文课很有趣,“我晚上睡觉的时候总在想,明天要有5节语文课该有多好!”

可是,12月12日,郑老师却在她的支教日记里写下:“第一次有了要打退堂鼓的想法”。原来,临近考试时,她给学生报听写,成绩很差,可说是“全军覆没”。

“当时,一种沮丧、灰心、失望、委屈的感觉浸透了全身每一个细胞,我觉得自己这么远来支教,努力坚持,可带不好学生,怎么跟家长交代呢?”郑老师说,“我强忍着眼泪,心里真的好想回家,下学期不再来了。”

郑老师说自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个性,尽管嘴上说不想再来了,可到了新学期,她早早就订了来新疆的机票。

2013年3月3日清晨7时许,郑老师背着大包小包下了到吉木乃县的大巴车。这一次,她为孩子们带来了好几套试卷,都是在武汉自费买的。为了减轻重量,她把试卷的封皮全部拆掉,就这样,还有七公斤多重。因为时间早天又冷,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她只能背着沉重的行李步行到学校,原本二十分钟的路程,她走走歇歇花了一个多小时。

学生程泽阳无意间听到此事,在一次考试的作文中,他写道:“郑老师提着一大堆东西在漫漫长路上,徒步走到宿舍,当我听说这个消息,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我想要是知道郑老师到了,我们一定去接她,她就不用吃苦了!”而郑老师看到这里,感动得又掉泪了。

这个班的数学老师赵美化告诉记者,郑老师身体不太好,有几种慢性病,而且每两节课必须去厕所,不然就会因为尿失禁弄湿裤子。刚来的时候需要出门打水,在冰雪路上经常摔跤,她也坚持下来了,“年初开学时,听说新疆孩子没见过桂花,她特意从武汉带去桂花,请学生家长帮忙做成桂花包子,班里所有学生和老师都尝到了桂花包子的美味”。

对于家长和其他老师的赞誉,郑老师淡淡一笑:“也许许多年以后,学生们会忘记我教过什么课本,甚至忘记我的样子,但是,我希望他们能明白做人的道理,能记得有个老师从很远的地方来教过他们,很爱他们,我就满足了。”

郑老师的性格中有一个亮点,就是爱美。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丝毫不影响她爱美的兴致。为防晒,一出门,她就戴上红色的大檐帽,大框墨镜,再穿上自己缝制的长裙或阔脚裤,走在县城的街上很是引人注目,就连街头卖牛奶的牧民都知道这个特殊打扮的人是从“口里”来的。爱美,人人如此,但郑老师是一个爱美到极致的人。从容貌到形体到穿戴,她的用心和细致,都呈现出那么的别具一格。她把家打扮得清清爽爽,她把老公打扮得精精神神,她把女儿教育得亭亭玉立。她将这个社会的每个有她的角落,都用美丽来精心编织。

“爱它,就给她美丽”或许就是郑老师的人生信念。她把对文明,对善良,对真实的百般的爱,化作了去赞美“真”,去添加“善”,去采集“美”的内心冲动和行为方向。

郑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谢绝返聘的薪酬,离开温馨的家,告别深爱她的丈夫,放下日夜牵挂的女儿;她象一个天使飞到了新疆,将她洁白的心灵献给那片土地,将无私的爱撒向千里草原,带给了边陲乡村小学的孩子们!

上一条:樊 云: 爱我所爱 青春无悔 下一条:王琨:退而未休夕阳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