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工风采 > 模范人物 > 正文

王琨:退而未休夕阳红

时间:13-10-31 16:01:19 来源: 作者:

王琨,男,1939年生,民盟盟员。1997年以来,先后任武昌区第11届、第12届、第13届、第14届人大代表,同时连续四届被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委员,并被区人大常委会评为第11届、第12届、第13届优秀人大代表。被学校返聘至今,从事编辑工作和学校教代会提案审查与督办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作。

 

王琨:退而未休夕阳红

当年,他风华正茂,用生花妙笔巧做文章,把自己的智慧献给了学校;如今,他年逾古稀,依然老骥伏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最美的夕阳红。他,就是我校校报副刊编辑、武昌区人大代表王琨。

王老师是1999年退休的,14年来,他坚持发挥余热,全身心投入到人大代表工作和学校事务之中,老而弥坚,坚定执着。

情系选民,人大代表当的有“瘾”

2011年底,连续担任了14年武昌区人大代表的王老师,再次当选为新一届人大代表。一位年近过七旬的老同志为什么能连续四届当选呢?

“不当哑巴代表,不当挂名代表,不当举手代表。”1997年底,第一次当选为区人大代表的那天,王老师就如此向选民做出了庄重的承诺。也是从那一刻起,他时刻牢记和践行着自己的承诺。无论在什么地方,他总是怀揣《代表证》,带上笔记本,利用提篮买菜或饭后散步的机会,与选民聊天谈心,帮助反映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十几年前的粮道街,街面宽仅2.5米,是我校出入中山路的交通主干道之一。由于路窄,来往车辆常常受阻于粮道街上。此前曾有人连续10年提出拓宽粮道街的建议,终未成行。1998年初,当选不到两个月的王老师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寒冬腊月,他顶风冒雪走进居民家,征求住户意见,并走访沿街单位。在武昌区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夕,一摞材料翔实的“拓宽粮道街建议草案”送上了大会议案组。王老师对实施建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让阅读议案的人为之惊叹。最后,大会表决通过,将该案列为大会第一号议案。2000至2002年,区政府斥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粮道街全线扩建工程。

一天晚上,王老师在社区里散步,听到几位老师在交谈。“我校有个残疾学生,助动车被盗后,自己不能走路,上课都没有办法,太可怜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老师核实情况后,立马赶到武昌区残联,说明这名学生的情况,为他申请救助。几天后,区残联给这名同学送来了一辆免费的电动车。该学生喜出望外,逢人就说:“真没想到王老师这样关爱我们!”

王老师还是武汉市第一个将政府职能部门回复代表意见办理情况,向选民公示的代表。他将回复逐一进行点评,然后把写有点评的回复件,张贴在选区选民集中的地方,主动接受选民的监督。但这一做法引起了轩然大波。选民们倒是十分欢迎这种公示方式,但职能部门却认为这种做法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引起群众误会。甚至说,这是在贴政府的“小字报”。当时,有报纸很快报道了这则消息。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为此事派了调查组前来采访。此后不久,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主办的《人民意志报》在头版上刊发了文章,旗帜鲜明地对王老师老师的做法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是在探索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甚至将之称为“王琨现象”。他的履职情况也先后被《长江日报》、《湖北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人大》报道。

担任区人大代表这十几年,他每年提出的各种议案草案、建议、意见的数量,在全区都是最多的,因此获得了“意见大户”的称号。武昌区人大常委会工委为他设置了专门卷宗,并开设代表直通车,经常邀请他列席人大常委会或参加其他视察活动。

在当选新一届人大代表后的这一年半时间里,王老师老师共提出各种建议67件,不少已被落实办理。其中,有一件事颇受人们称道:原来,武汉市江南片区(含青山区、洪山区)只有一个“公民出入境办证中心”,办公面积仅80多平方米,房小人多,服务环境不好。曾有多人多次反映,但未获解决。今年初寒假时,王老师四次到该中心调研,画出详细平面图,写了有说服力的报告,建议重新选址新建办证中心,并直接把建议寄给区委常委、武昌公安分局局长。目前,他的建议已被采纳,新的500多平方米的办证中心将在今年秋天建成投用。

今年8月22日,武昌区人大常委会举办全区人大代表培训班,王老师以唯一的区人大代表身份向全体区代表报告履职经验。汇报过程中时,会场洋溢着热烈的气氛。一位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事后动情地说:“王代表的汇报平实而又执着,很受感动,我的眼睛湿润了。如果人大代表都能这样忠诚履职,那就太好了!”

心向学校,挥洒余热霞满天

王老师老师曾说,“作为一名退休人员,我明白我的主要职责是当好人大代表。但学校是我为之服务五十多年的工作母体,我一定不能辜负单位师生员工和领导的信赖和期望。”

秉持着这个信念,他在当好人大代表的同时,始终关心学校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好区校之间的沟通,努力为师生员工谋福利。

2008年,公交906路擅自封堵了公交34路,不准其驶入黄家湖西路,黄家湖大学城8万师生的正常出行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王老师做了大量调查后,立即陪同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市政府反映了这一情况,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投书武汉晚报,获得媒体强烈关注。最终,34路公交车恢复了原线运行。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三期打造工程中,有一项改建工程要拆除我校老校区临街围墙,“削”去操场上的两股跑道。听到这一消息后,王老师立即给时任武昌区区委书记、现任武汉市副市长张光清同志写信。他据理力争:“老校区的师生约有4000余人,但供师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仅此一个。如果毁掉跑道,就等于抽掉操场的‘灵魂’,操场的主要功能就丧失殆尽了。”最终,有关部门采纳了他的意见,完整保留了昙华林校区操场跑道。

王老师对代表工作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敢于为民请命的执着,不仅赢得了选民的信任,而且也得到了学校的赞许和支持。曾担任过区人大代表、我校领导尹舲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他:“不当哑巴代表是王老师对自己的起码要求,敢说话、会说话、讲真话才是他最可贵的品格。”

受到学校如此的关爱和信赖,他“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从而更加努力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王老师曾兼任两届学校教代会提案督办工委主任,一直关注教代会的制度建设。学校教代会与社会人大在服务理念、工作职责上多有相似之处,王老师就积极主动地将社会人大的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办会经验等,引进到学校教代会工作之中。近几年,他配合工会制定了《提案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学校教代会提案办理办法》,对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老师在担任教代会代表期间,提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有的被决定为正式提案。如2010年学校四届教代会暨六届工代会第三次会议期间,全校一共提了31件提案(建议),其中9件出自王老师之手。他提出的《关于积极、稳妥利用我校紫阳校区教育资源案》,被列为大会正式提案。

手执妙笔,文字作伴度清欢

王老师退休前是我校《湖北中医杂志》和《学报》副编审,长年与文字打交道。也正是出于对文字的钟爱,他在社会人大代表工作之余,还继续从事编辑工作,享受着与文字为伴的乐趣。

2011年,他被调到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担任副刊编辑。“副刊的改稿量不大,但加工难度却不轻。”王老师表示,“校报是校党委的机关报,审改文稿千万马虎不得。”

对准备采用的来稿,他都字斟句酌地进行修饰,力争做到“主题健康、文从字顺”。经他改过的稿子,也大都变成了通篇见“红”的摸样。对编辑工作,他总结说:“要尽量让主题鲜明一些,让情调健康一些,让结构精炼一些,让逻辑合理一些,让语句顺溜一些。读者喜闻乐见,就是我的最高心愿。”

编辑工作中的精益求精精神,受到了作者的好评。有的学生的来稿见报了,主动到校报编辑部“索要”被编辑的文稿,进行对比阅读。宣传部也将他修改过的稿件进行整理,提供给校报学生记者和文学爱好者参阅学习。

闲暇时间,王老师也写一些“豆腐块”文章。如最近校报上刊登的署名为“愚夫”的时评:《让青春记忆更精彩》,就源于他在校园里看到毕业生拍照留影时的不文明行为,有感而发。他在文章中写道:“如今,你也许得到了一帧‘脚踏校训石’的‘靓照’,但失去的东西却是不言而喻的……文明行为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就成了大事。”

他每次写小稿都用方格稿纸,字迹俊雅,语言简洁。他说,就是想借助方格纸,将文章的字数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写作过程中,他还会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由于社会工作占用了较多时间,王老师编改学报或校报文稿,大都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来完成,从未计较个人得失。

正是这种敬业、严谨、执着的精神,让熟识王老师的人对他满怀敬意、赞不绝口。他自己却始终表示,“无论是社会工作还是单位工作都是我的份内之责,只能搞好,不能搞砸。”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工作着是美丽的”。王老师不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吗?退休14年来,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校园各处。有人说,他已然成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一道别样的风景。

上一条:郑晓屏:她实现了心中的支教梦 下一条:周 雯: 用爱开启学生的灿烂人生

关闭